上海,淮海路香港廣場。一家奢侈品牌門店旁的空中走廊上,海南省海口市火山口地區博學村的村民陳統奎和副村長王才運,帶著幾個村民一道,在這裡支起了一個舞臺。
  這幾個海南農民要在這一毗鄰上海繁華地段、眾多老外天天出沒的地方,為自己的“良心荔枝”辦一個荔枝節。他們的荔枝不使用化肥,不使用除草劑,僅使用低毒低度的農藥。
  就在上海辦展前不久,荔枝旺銷的季節,博學村一戶與陳統奎簽約種植荔枝的農戶剛剛退出了品牌荔枝“火山村荔枝”的供貨商隊伍。“他使用了化肥,只能退出。”陳統奎說。以他目前的營銷能力,他僅與博學村的8家農戶簽約種荔枝。未來,他的目標是把“火山村荔枝”及其副產品賣得更好,能接下整個鄉域、縣域,甚至全海南的荔枝,“讓所有農民都用涵養生態的‘自然農法’去種植荔枝,有不錯的收入,能跑贏工業開發”。
  進城、辭職、返鄉、賣荔枝、搞社區營造
  每年的6~7月,只有短短兩周左右的時間,是荔枝上市的季節。陳統奎的“良心荔枝”價格不菲,一份198元,每份1.5公斤,全國送貨上門。“火山村荔枝”沒有實體店,只在一號店、淘寶、火山村微信公眾號上有售。從海南火山口博學村農民的田間摘下,直接快遞到客戶家門口。
  今年,“火山村荔枝”第一次對外銷售,賣了4000多份。明年,陳統奎想搞深加工,把荔枝做成荔枝酥來賣。除了賣荔枝的兩周,一年裡剩下的時間,陳統奎都在做“火山村荔枝”品牌營銷。這與他過去的生活大相徑庭。
  返鄉賣荔枝以前,他是博學村第一個走出去的大學生。從南京大學新聞系畢業,先後在《新民周刊》和《南風窗》當過記者。幹了7年新聞,認識了一堆名人之後,2012年,這個原本被村民們認為再也不會回來的青年才俊,突然回村了。
  他拉上兩個親弟弟和一個堂弟,一起賣起了荔枝。在博學村,荔枝幾乎家家都種,每年都會有人來田裡收荔枝。陳統奎的做法有些不同。他與8家農戶簽約,以較市場收購價每斤高出3元的價格向農戶購買荔枝,並提出各種要求——不用化肥、不用除草劑,只用低毒低度農藥,且摘果前至少20天不准使用農藥。
  每家供應的荔枝樣本都會被送到中科院進行農藥殘留檢測。“不能說是100%的有機荔枝,但確實是‘良心荔枝’。”陳統奎說。
  一次赴臺灣採訪的機會,他見到一大批作家、記者、歌手,甚至是化學家,放棄了原本在城市的生活,返鄉搞“社區營造”。這事兒令他感到耳目一新。
  “社區營造”也叫做社區培立,是指對一個社區的環境和整體氛圍的建設。在臺灣,社區營造大約有10多年的歷史,而在日本,這一觀念已經被提了40多年。一個營造得很好的社區,區域內的民眾愛他人,愛社區環境,愛本社區的文化,也熱愛自己的生活方式。
  陳統奎也想把自己從小生活的博學村“營造”好,自己種的荔枝自己拿去賣,掙些錢,再反哺農村,把家鄉建設好,維持農村生態。
  然而,這個“聽上去很美”的願景,到了住在火山口地區的貧窮農民那裡,有人會信嗎?
  不花錢想要農民的地,可能嗎?
  從2012年決定返鄉創業到2014年第一批荔枝向全國售賣,中間的兩年,陳統奎一直在做博學村村民的工作。他堅持,先做社區人的營造,再做社區生態文化的營造,最後再向荔枝產業發展“要資金”。
  回到農村,他乾的第一件事不是包裝荔枝然後高價售賣荔枝,而是給村裡修路——不是修一條普通的水泥路,而是修一條山地自行車道。
  “營造一個博學村適合騎車玩的氛圍。”學新聞出身的陳統奎,粗略地在村地圖上畫了一個圈,這就是那條後來承辦了海南省級自行車錦標賽的山地自行車道的原型。
  他先自掏腰包出了3萬元,再在村裡開了一個借款大會。全村60多戶人家的男女老少都來了。借款會上,有人還為要不要“眾籌修路”吵了起來。
  這條時髦的路,會占用全村每戶人家的一些土地,還要讓村民們自己出錢修葺,這在很多鄉鎮幹部眼裡,簡直是天方夜譚。一名鄉鎮領導聽說後笑得不行:“不給農民錢,想占農民的地?還要農民自己出錢修路?可能嗎?”
  結果是,農民們不僅把地拿了出來,眾籌了7萬多元,還家家戶戶都出人去扛石頭修路。
  陳統奎挨家挨戶地去談自己的打算,幾乎是一帆風順,農民們全都參與了修路。路修好了,地方政府的領導也坐不住了,看著陳統奎遞交上來的村域發展規劃藍圖,領導們破天荒地給博學村批了近20萬元,給村子通水、通電;一些環保公益人士也加入進來,捐款捐物幫助村子改變。
  “一件好事情,只要你堅持做,大家總會支持你。”有了一條時髦的路,陳統奎又給博學村換了一個時髦的名字——博學生態村,儘管目前,全村還未達到一個完全友善耕作的狀態,但未來的目標就是“生態村”。
  “良心荔枝”的存在,不僅能為村民帶來更高的收入,還能從市場的角度,來調控村民進行“友善耕作”。
  連續數年,全國兩會期間,“土壤污染與餐桌安全”問題一直是全國政協委員、人大代表們關註的焦點。面對不可逆的土壤污染,有人建議立法,有人建議公佈數據。但誰也沒有提出“說服農民”的良策。
  創辦農業社會企業或是解決之道。陳統奎正在做這項試驗,“與其跟政府領導談環境污染、土壤污染,不如直奔農村,找農民談。農民憑什麼聽你的?你得讓他覺得友善耕作也能掙錢”。
  “Farmer4”要在上海“真人秀”,售出數百張門票
  最近,陳統奎和另外3個返鄉進行農業創業的年輕人一起自創了一個組合——Farmer4。這4個人,一個肄業,一個從大學退學,一個大學沒能拿到學位證,一個數學從沒及格過,卻要於9月10日在上海證大喜馬拉雅中心搞真人秀。
  門票價格從100~1880元不等,如今已售出數百張門票。
  那個名叫劉敬文的男生,跑到南疆喀什,帶著維吾爾族農民一起創辦了“維吉達尼”品牌,賣起了“有信仰的乾果”;那個名叫趙翼的男生,大學時編寫農村科普叢書《鄉土鄉親》得到時任總理溫家寶的贊許,卻在大學畢業前“斷了自己當公務員的後路”選擇肄業,創立“鄉土鄉親”品牌,售賣“海峽兩岸最乾凈的好茶葉”;那個名叫鐘文彬的男生,廣告專業畢業後,創辦了“新農堂”品牌專為農業企業提供市場推廣服務。
  陳統奎告訴記者,Farmer4的真人秀,其實就是一次品牌營銷。此前,他還通過“火山村荔枝認養計劃”,賣出了10大份(每份內含50小份,每小份3斤荔枝)荔枝共10萬元,其中的利潤被用於10名博學村村民的培訓——他們將在10月赴臺灣考察那裡的“社區營造”項目,看看臺灣人是怎麼保護村落生態、銷售生態農產品的。
  這些農民,被認為是博學村的“珍珠”。他們未來,將成為博學村“社會營造”的骨幹力量,以帶動更多的村民對土地進行友善耕作。
  如果“荔枝酥”項目可以做成的話,陳統奎覺得,這將帶動更多的海南農民主動涵養生態,“荔枝酥可以全年銷售,我可以高價收購更多的‘良心荔枝’,更多農民將從中獲益”。
  在短短兩年的社會企業創業過程中,陳統奎覺得,與村民溝通其實不難,種植高品質的荔枝也不算太難,最難的就是“品牌營銷”——你怎樣讓人心甘情願花較高的價格購買你的產品。
  臺灣“微熱山丘”鳳梨酥的商業模式,給他一些啟發——是否可以在上海最中心的地段,開一家體驗式門店,凡是到店的客人,都送上免費的一杯茶、一塊荔枝酥,“買不買都無所謂,我只是做一個品牌”。
  這個體驗式門店的坐標,陳統奎放在了陸家嘴核心區域正在建設中的“上海中心”。香港一名長期從事社會企業研究的學者曾提醒前去考察的上海社會企業創業者,社會企業的創業成功率較普通企業更低,大約只有17%。  (原標題:海南島高材生赴滬賣“良心荔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h82vhewa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